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79 lines (142 loc) · 26.4 KB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79 lines (142 loc) · 26.4 KB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彼得·C.布朗 亨利·L.罗迪格三世 马克·A.麦克丹尼尔

推荐序一

为什么靠记笔记和画线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那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用今天流行的话讲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推荐序二

很多同学的做法是,把单词里的字母逐一读出来,然后再把对应的中文释义读出来(而且通常只读第一条释义)。这样背单词的效率极为低下,但很多同学完全没有觉察,还是每天很早就起来背。

天知道,用这样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够记得住那些单词。即使能够记住,考完试也就会忘记了。对于他们来讲,记单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花的时间越少越好,花的心思越少越好。

然而,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花费五倍、十倍甚至更多功夫,这样做的收获不止五倍、十倍。如此坚持一个月,你就可以把单词书扔掉了,因为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成为你的单词书。要是能坚持一年半载,你就会发现,学单词也是一件乐事。

不论你是要找到更好的办法去背单词,还是正准备去学一门新的技能,这本书都会是你的一盏指路明灯。

还可以看一会儿书,然后去学一会儿吉他,再回头看书,因为间隔学习更有利于记忆。

前言

本书的两位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都是认知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学习与记忆。加上故事作家彼得·布朗,三人合力写出了这本诠释学习与记忆工作方式的作品。这本书尽量不堆砌研究成果,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介绍如何掌握复杂的知识与技能。

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以及穿插讨论不同但相关的话题。如果学习者能把研究一个问题的时间分散开,并阶段性地回顾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就能记得更牢。

因此,我们会大胆地一次谈到多个概念,并在不同的章节重复这些原则。这样读者记忆起来就会更牢靠,也能更有效地应用

本书讲的是人们当下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是否真心向学则取决于个人。

1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这里举他自救的例子,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本书要讲的一个理念: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首先,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只有这样,已经学会的内容才不会在将来被需要的时候消失。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抽认卡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你会在中断期间感到稍有生疏,或者在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需要有已知作为基础。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玩动作类电子游戏、试验新的自行车越野特技一样,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解心理活动方式的基础科学,依靠实证研究来考察人类感知、记忆,以及思考的方式。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这么说肯定会让教师和学生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MISSING)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人们盲目迷信反复阅读、功利性记忆,以及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如果想要在电话里输入一个号码,反复默诵数字可能是好办法,但在学习中,这样做是不会有持久效果的

他们的一些研究显示,多次阅读相同的课文,人们的理解以及延伸出来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重复阅读只有微不足道的好处。

看看结论吧: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能背诵课文或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它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毕竟,没有了知识,分析、综合,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高级技能就都成了无源之水。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并非“考试”,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正如马特所指出的那样,飞行员很少遭遇紧急事件,如果不刻意练习在危急情况下需要做的事情,技能就会生疏。

小结

关于如何学习,我们很多时候都自以为是,所谓的一套方法都建立在直觉与盲信之上,禁不起实证研究的考验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在大多数时候,测验都被用来评定学习效果,给学生打分。但我们早就知道,检索记忆中的知识可以让它们在今后更容易被想起来。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

今天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练习效应。

是要学习基础知识,还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根本就不是二选一的问题——两者都需要。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有帮助,但没有达到他的期望,缺勤问题仍然存在。

“没有小测验的时候,学生可能不来上课,但到小测验的时候,他们终归是要现身的。”

“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作业质量和之前有天壤之别,这一切只是用9次小测验取代了3次大考的结果。”到学期末,他让学生们就课堂上讲述的概念撰写几段话,有时是一整篇文章,作业质量可以与他之前见过的优等班的学生作品媲美。

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重复测验会不会导致死记硬背呢?研究表明,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

学生是否会抵制测验这种学习工具呢?的确,学生们一般都不喜欢测验。理由不难理解,尤其是期中和期末这些关键考试,分数意义重大。然而,所有记录了学生测验态度的研究都发现,经常参加测验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对课程的评价都高于那些参加测验较少的学生。经常参加测验的学生到期末考试时已经掌握了学习资料,不需要“临时抱佛脚”。

接受测验会对后续的学习有何影响呢?在一次测验后,学生们会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学习那些生疏的资料。与只重复学习但没有接受测验的同学相比,前者会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强调重复阅读但不自测的学生,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

进行过小测验的学生有双重优势:他们不仅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已知和未知,还能从检索练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测验还是一剂解药,可以解决误把重复阅读产生的流利感当成精通知识的问题。经常性的低权重测验有助于缓解学生们对测验的焦虑,因为这样是从更大的范围上分担成绩,考试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另外,这种测验可以让授课者发现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调整授课方式。

小结

虽然填鸭式学习能让你在马上进行的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但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成果会很快消退,因为和检索练习相比,反复阅读会遗忘更多东西。检索练习的好处是长期的。

只需在一堂课上加入一次测验(检索练习),就能极大地改善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且,课堂测验进行得越频繁,收效就越大。

自行测验要比重复阅读花更多功夫,所以这种方法可能不受欢迎,但正如前文强调的那样,在检索上下的功夫越多,记住的东西也就越多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

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地方看到集中练习的例子:提高语言水平的夏令营,承诺迅速见效、只授一门课程的学院,针对职场人士开办的再教育研讨班,在那里,培训课程被浓缩到一周。

为考试进行的填鸭式学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看上去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而且没准也能让你通过第二天的期中考试,但等到你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大部分资料早就被遗忘了。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穿插式的练习是什么样的?你先练习几次步骤1,然后跳到步骤4,然后到步骤3,接着是步骤7,这样进行。

但研究清楚地显示,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一个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有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来提高辨识能力。其中一项研究的内容是怎样学着找到绘画作品的作者,另一项研究则关注如何学习给鸟分门别类。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对于医生来说,出诊就是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具备内容穿插与多样化的特点,是一种自然的循环。“医学主要是一门基于经验的学问。这就是为什么在最初的两年后,我们要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进入临床的环境中。

他在做这样一种实验,要求学生们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成效如何,以及下次如何从不同角度入手,从而做得更好。他认为,每天反思就是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这应该就是现实环境中医学实践的重要一环,和学校用小测验和大考培养能力是一个意思。

“我们要如何设计教育与培训体系,避免或者至少是干预持续的遗忘呢?要如何设计教育与培训体系,确保它们系统化地出现在求学过程中,支持我们完成学业呢?就目前来说,住院医师的课程完全是被动的,你必须去上课,必须去参加这些会议,而且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内容。人们举办这些大型会议,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参加,还要演讲。到最后,我们从中真正学到的东西非常少。”

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运动员们要如何从起步到精通,慢慢地掌握这项复杂的运动。他的执教理念与培训理论是围绕每周一次的周六比赛建立起来的。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球员要学习很多东西:在课堂上学习对手的比赛风格,讨论对抗的进攻与防御策略,把讨论内容付诸实践,把策略拆解成个人跑位并进行实验,把这些单独的内容结合成整体,然后不断重复,直到整个环节运行得像时钟一样分秒不差。

(1)你需要不停地练基本功,不能停,这样才能保持状态,不然就会生疏。(2)但是你需要在训练中有所变化,因为重复太多次会让人感到厌烦。位置教练与每个运动员合作,探讨具体的技能,然后在团队训练中告诉他们要如何跑位。

“模拟比赛的节奏很快,你的反应也会加快,”杜利说,“但是到真正比赛的时候,又要把节奏放慢。慢下来之后,你进行的是一场没有身体接触的演练。

这就是杜利教练球队的全部诀窍: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小结

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它们不会在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到成绩提高,也就没有付出努力的动力。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滚翻式跳伞着陆,军事术语简称为“PLF”,是一种兼顾翻滚与触地的技巧。用这种方式触地,可以将落地时的冲击力分散到前脚掌、小腿、大腿、臀部,以及背部一侧。

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通过这项测验,我们再次总结出两条熟悉的经验。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收效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集中练习之所以会为我们铺设自以为精通的温床,是因为我们总是走马观花般地看待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而没有在长期记忆中重构所学。就像反复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一样,通过集中练习达到的流利效果是短暂的,而我们所谓的精通感也是一种幻觉。

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当你买了渔船并打算系缆绳时,你就更有可能学会并记住单套结的打法。相比之下,傻站在公园里,等着童子军告诉你“学会一些绳结的打法对你的生活有益”,这样是不容易学会的。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花几分钟,复习一下从一段经历中(或是最近的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再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这种活动被称作“反思”。在完成一节课或一次阅读作业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些是相关的例子?

反思涉及我们此前讨论过的数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里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对失败的恐惧会导致学生厌恶尝试新事物,讨厌下功夫冒险,或是导致他们在面临测验等压力下表现不佳,这都会影响学习。就以测验为例,那些非常害怕在考试中犯错的学生,成绩可能真的会更糟糕,原因就是他们感到了焦虑。

巴黎一所高等研究院受到启发,开展了一次名为“错误节”的活动,旨在教导法国学龄儿童,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努力。该活动的组织者称,现代社会对结果的关注导致了一种畏怯知识的文化,正在扼杀那些曾给法国历史带来重大发现的教育方式与冒险精神

从巴黎的“错误节”发展到旧金山的“失败展”,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失败展”上,科技行业的企业家与风投人士每年碰面一次,研究失败案例,继而获得所需的批判性观点,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取得成功。爱迪生把失败称为灵感的源泉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 000种不适用的方法。”在他看来,在失败面前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失败说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尝试不同办法。

1985年,30岁的他被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当时我并没有想明白,但事实证明,被苹果解雇可能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好的事情。成功的累赘被从头再来的轻快所取代,一切都变得更可塑了。我得到了解放,进入了自己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一段时期。”

失败绝不是人们想要的,但有时只有经历过失败,人们在面临风险时才能不屈不挠地做出努力,发现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

我们在前文说过,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性学习,意思是学习者是在生成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生成就是试错。

小结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

试着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答案,或是在拿到解决方案前自行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让你把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即便有时你会犯错,只要有纠正性反馈就没问题。

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莫里斯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的观点,称人类倾向于进行“动机性推理”。或者按照邓宁本人的说法,“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地留在记忆当中。

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测验与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在

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布鲁斯认识到,富人并不比他聪明多少,只是拥有他不知道的信息。

小结

自己把握。销售行业有句老话,站在屋子里打不着鹿。这同样适用于学习:你得拿起装备,走出门去,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精通,就需要探索,在涉及复杂的概念、技能与流程时更是如此。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德韦克发现,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不管在哪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表现都被认为归功于大量复杂模式的缓慢积累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了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据称,他在完工时写道:“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崇拜者眼中,这是超常天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4年艰苦卓绝的虔心工作造就了这一杰作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记忆宫殿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助记手段,可以用来组织并记忆大量资料。它基于轨迹记忆法,这种记忆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指将心中的形象与一系列实体位置联系起来,建立记忆线索。

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

他的检索练习还发展出了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富勒现在抛弃了纸质剧本,而是把剧中其他演员的台词录进手掌大小的数字录音机中,录的时候尽可能“用角色的方式”说话,以便区分。他把录音机握在手中,拇指就放在控制键上。按下“播放”按钮的时候,富勒能听到各个角色的台词,也就是他的记忆线索;按下“暂停”按钮的时候,他就从记忆里翻出自己的台词,把它们念出来。

富勒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地加入了各式各样的必要难度: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生成(他扮演的角色的心理、举止、动机、特性),以及细化。通过这些技巧,他认识了角色以及角色表现出来的多层含义,从而让形象更具体,为观众献上活灵活现的演出。

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 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 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 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 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给培训者的学习策略

从医培训一般会被压缩成周末的研讨会,在酒店或度假村举行,包括幻灯片讲座和餐会——根本看不到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等学习方法的影子,参加者能保住已经掌握的东西就很不错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其中,那么或许应该考虑做一些事情。一是拿一份会议资料,测验自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就像演员纳撒尼尔·富勒测验自己对剧本情节、台词,以及角色多重含义的理解一样。

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练习慢慢展开的,包括反复讲述销售的主要议题、营销机制、业务规划,以及推广公司的价值观与品牌——每重复一遍,受训者都要回忆他们从之前的课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在更广阔的新背景下应用这些知识。